【导读】甲骨文"霝"字解析甲骨文"霝"上雨下口(或菱形),象大雨点之形,本义为滂沱大雨。
文字同源分化现象"霝"分化出"霖"(大雨)与"靈"(后加"巫"部),二字同源共享降雨本义。
儒巫同源的文化关联"儒"由人淋雨象形演变,加"巫"成"靈",揭示早期儒者实为沟通天地的求雨巫师。
【甲骨文字典,灵】
我们今天学习《甲骨文字典》的第1243页的字。是徐中舒主编的《甲骨文字典》,我希望徐中舒主编的《甲骨文字典》成为咱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,对文字学习感兴趣的朋友们必读工具书。
那1243页的这个字,它是怎么写的呢?非常有意思,它的写法上边是一个雨,你看这其实是一个雨的写法,下边有三个口,或者两个口。这三个口的写法,有的时候写着是棱形的;有时候写着是四方的。那该如何理解呢?我们看《甲骨文字典》上的解释,说这个字从雨,上面这个是雨。这些符号被理解为像大雨点之形。有的时候这大雨点,它就变成了这样的口了。
【说文解字中的灵的写法,有两个,巫和玉对应】
这个大雨点,在甲骨文刻写的过程中,有的时候就把它写成口了,有的时候是两个,有的时候是三个。不管是俩还是仨,意思无别。这个字正好与《说文解字》中的写法比较接近,《说文解字》中有一个写法是这样的。后来,根据文字的演变,它就上边是雨,下边是口,就是这个字霝。
与这个文字的演变,还有根据这个文字甲骨文中的写法,其实后来有两个字与之对应,哪两个字呢?一个就是一个是它霖,一个是它靈,这两个字是同源的,也就是霖,瓢泼大雨的意思霖。还有一个是靈,靈就是后来简化之后,就是这个灵,这两个字的写法,都跟甲骨文这个写法是有内在联系的。
【灵,演变】
【霝,演变,靈的异体字写法】
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说,他说霖,雨三日已往。又《左传》当中,在隐公九年叫大雨霖以震,并与甲骨文霝字義合,所以自甲骨文之字形及辞例观之,霝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大雨的意思,而在经传当中,与说文皆以霝专大雨之意,所以,这个霝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大雨的意思。
说文解字中霝和霖是同义的。霝,雨零也。从雨,象形,雨各也,这个我们下回说这个字。他说雨各也,这个就不是本意了,这个是后起义。这个是后起我们会专门的安排时间介绍上边是一个雨,下边一各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啊?但是这是它的后起字,不是它的本意。
【需,金文写法,就像一个求雨的人】
像哪一个字呢,就是你看有一个人,旁边有雨点,你看是不是有一个人,那是一个人在淋雨,或者对,那你说这个人是什么人,根据研究,根据《甲骨文字典》的研究,这个字后来变的时候就变成这个字了,小篆,上面是雨无疑,下边变成了这个字,实际上,这就是这个人的意思,在淋雨,你看这人这个字变成什么字了?
【儒,从需从人】
如果大家对于这个字不是很熟悉的话,后来在左边再加了一个人(见上图)。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吧?后来这个字就是变成了儒了,儒家。儒学儒教,这是文字,古文字当中和我们今天学的霝这个字非常非常接近的一个字。那么,在甲骨文解读的过程中,我为什么还要强调这个字呢?后来,在这个字的基础之上,下边加了一个巫,这就是靈的来历。
这个其实他说的就是一个人在求雨的场景,这个人在求雨。在求雨之后,就下雨了,而且下的是大雨。所以,求雨的这个字,后来根据文字的演变,就变成了后来的儒家的儒了。
通过"儒"字的演变过程,我们可以发现其原始含义指向具有沟通天地能力的特殊人群。这类人通过祭祀仪式求雨时,确实能够带来降雨——正如"儒"字本身所蕴含的意象:你看这个字形不正是在下雨吗?而且降下的还是滂沱大雨。将"儒"与相关文字进行对比研究,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字体系,特别是那些承载特殊文化内涵的关键字。
【求雨仪式】
在甲骨文刻辞中,这个表示降雨的字符被释读为"霖"(即持续大雨之意),同时也可通假为"灵"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字符在卜辞中既表示气象现象,又作为特定人物的名称出现。笔者认为,这个被记载的人名绝非普通百姓,极可能就是主持求雨仪式的巫师——这从文字演变轨迹可以得到佐证:后世"灵"字正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"巫"部构成的。
这种文字学证据揭示出:早期"儒"者与巫祝群体存在密切关联,他们掌握着沟通人神的特殊技能,通过祭祀活动影响自然现象(如求雨),这种能力使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。甲骨文中"霖/灵"字的双重用法,恰恰印证了这种天人感应的原始宗教观念。
【灵,金文写法之一】
在金文当中,他有的时候把这个字它是这么写的(见上图),这个口,三个口没问题,这都是从甲骨文完全的继承下来的。
文字整理:然一